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华三川与《白毛女》

热度 88已有 1117 次阅读2017-12-18 23:28 |个人分类:连环画| 白毛女, 华三川

    华三川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民家庭,幼时早慧,邻里对其有绘画“神童”的美誉。稍长以后,华三川为谋生在戏院当学徒画布景,至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作连环画。华三川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从50年代开始,他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100多套连环画和大量的插图及单幅画。《英雄村》、《王孝和》、《少年英雄柏惠尔》、《“虎王”坦克的秘密》《青年近卫军》以及60年代创作的《项链》、《亲人》、《脱险记》、《永不消逝的电波》、《交通站的故事》、《李双双小传》及《白毛女》等诸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青年近卫军》、《交通站的故事》、《白毛女》等,足以在新中国连环画史上有一席之地。1957年完成的钢笔连环画《青年近卫军》,标志着华三川个人连环画风格的形成,也代表了钢笔连环画在当时达到的艺术高度;《交通站的故事》倾注了画家饱满的热情,塑造出一位坚韧不拔的地下交通员的形象,至今读来仍能使读者感动不已。至于《白毛女》,不仅是华三川连环画成就的集中代表,也是60年代反映阶级斗争的重要美术作品,在新中国连环画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白毛女》的原著是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1945年集体创作完成的一部大型歌剧。剧本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革命主题。据说有八路军战士在观看演出时,激愤之下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由此可见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新中国建立后,《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新中国文艺中一个影响广泛的作品。

在华三川的连环画创作中,用力最多的就是《白毛女》。画家一改擅长的钢笔画造型手法,运用毛笔完成了整部作品,并将钢笔画的部分特点融人画面,形成了松透中又不乏精细的画面效果。这套作品有彩色和黑白两个版本,影响更大的是黑白版。这个版本的构图别致,画面均衡又富于变化,画法生动细腻,除传统勾线外,还恰当使用了黑白块面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使画面富有一定的空间感。由于画家在创作时投人了大量精力,不但深入到山西、河北等地采风写生,还同当地农民一同下地劳动,深刻地体会了北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地貌特征。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表情,服装也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点,如粗布棉袄、大毛帽、毛巾包头、绑腿等,有着鲜明的北方民俗风情。

值得注意的是,《白毛女》问世以后,每次再版时画家都作了很多的调整。每次的修改,都能使作品的主题更明确,人物更突出,情感更深化,也使作品更受人们喜爱。画家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在当时即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扬。在1965年4月4日《人民日报》的第6版,用整版刊登了马克的文章和编辑的短文,专门点评华川对《白毛女》的修改,并给予这种创作态度高度的评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4-20 0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