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童工高玉宝》批判和揭露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的文艺作品,由东北美专创作室的周立、路 ...

热度 34已有 1347 次阅读2018-1-4 11:06 |个人分类:连环画| 童工, 高玉宝, 我要读书, 周立, 路坦

1949 年7月2日,在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上,周扬作了《开辟新的文学艺术局面》的报告。报告中,周扬把毛译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未来新中国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说:“为了创造富有思想性的作品,文艺工作者首先必须学习政治,学习马列主义毛译东思想与当前的各种基本政策。”实际上,文代会的召开,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强调了执行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解放区的文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发言中,周扬总结解放区的文艺特征时说:“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周扬的报告表明,新中国的文艺创作必然要以解放区的文艺为传统。但其时将要成立的新政权辖下有近四分之三的国民刚刚得到解放,他们不像老解放区的群众一样对旧政权的本质认识深刻,难免有观望、怀疑的心理。虽然土改工作的推行向这部分群众表明了新政权对他们权利的保障,但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到旧社会和地主的剥削与压迫,认识到翻身做主人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文艺创作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些批判和揭露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的文艺作品中,一本自传体的小说《高玉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玉宝 1927 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瓦房店孙家屯一个贫苦农家,给地主当过长工,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做过童工,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 1949 年至 1951 年,这个近乎文盲的战士一边打仗,一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最终于 1951 年出版。“高玉宝由苦到甜翻身做主人的经历,使刚刚获得解放不久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小说的一些章节被改编成电影和连环画,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高玉宝。在改编的连环画中,《半夜鸡叫》、《童工》和《我要读书》等多部作品的绘画与故事相得益彰,在几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高玉宝》成功发表后,其中的章节《半夜鸡叫》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对于揭示地主剥削阶级的特性有着突出的说服力,所以这一段故事被全国多家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仅在 1952、1953 两年,就有大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一知书店出版的四种版本的《半夜鸣叫》,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江荧画的(半夜鸡叫》。江荧原名王之江,辽宁沈阳人,1948 年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毕业。或许是受到鲁艺老师们木刻创作的影响,他所绘的《半夜鸡叫》线面结合,黑白对比鲜明,有近乎黑白木刻的效果,在质朴中透出沉重压抑的审美气氛,把长工们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童工》是由东北美专创作室的周立、路坦、陶治安、贲庆余、王绪阳等五位青年画家依据《高玉宝》中的章节“在窑厂里”改编创作的,其内容是描写儿童时代的高玉宝在伪“满洲国”统治下过着怎样的痛苦生活,和他做了童工以后怎样在共产党员刘长德的爱护和教育下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斗争,并逐渐成长为具有革命觉悟的小战士的故事。《童工》首先发表在 1953 年的《连环画报》第 10-12 期上。《童工》发表以后,很快就因为在绘画上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当年第 14 期《连环画报》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一知的推荐文章《介绍一本好连环画一《童工》》,此后对童工的赞扬就不绝于报端,其中最为深人、全面的分析文章是力群所作的《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在这篇文章中,力群从这部连环画的形象塑造人手,深人地分析了画家们对儿童时期的高玉宝形象的成功塑造。力群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住了画家们创作的高玉宝的形象特征。第 1 幅中的高玉宝十三四岁,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码头上徘徊,忙碌的码头工人和宽阔的海面成为画面的背景,把高玉宝倔强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画面左下角打着伞的监工虽然所占位置很小且不突出,但却暗示了炎炎的日头和工人们所遭受的剥削与压迫。描绘高玉宝的外轮廓时,画家用笔肯定,线条粗壮有力。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们对高玉宝这个人物的深刻认识:聪明伶俐,坚强勇敢且又善于思考。显然,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相当典型的人物,他不仅折射出故事将要展开的内容和矛盾,也预示了这个主角可能走向革命的前景。

《童工》一共有 103 幅画面,高玉宝的形象虽然在每幅中都有所变化,但都能使人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生命,已经融人到画面之中。连环画以图叙事的特点,在这套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正是这套作品使专业人士赞不绝口的原因所在。
画家们在创作人物时,总是能通过图画的形象正确地表现脚本的精神,而且比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第 9 幅小工友们欢迎高玉宝的场面,第 33 幅小工友问话高玉宝托腮思考的画面,不仅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准确生动,而且把工友们之间相互关爱的热情揭示了出来。又如第 59 幅,对孩子们的描绘和脚本的叙述相得益彰。脚本中写道:“他们六七十个人把工地挤得满满的,人站也站不开了。人多眼睛更多,鬼子更看不住了,大家就索性轮班偷着睡大觉和讲故事说笑。”在这幅图中,一大群孩子在讲故事睡大觉,正在讲故事的高玉宝自然生动,而听他讲故事的几个小工友也描绘得十分动人,似乎都沉浸在故事的情景之中。他们旁边不远处有一个“放风”的孩,尽管是一个侧影,但性格特点却纤毫毕露,力群先生这样描述:这个孩子和高玉宝的性格比起来,使我们一看就感到他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善于恶作剧的小鬼,他粗野大胆,然而做起工作来也很有劲,这个孩子是童工里面的久经生活锻炼的好汉,然而也正因为社会对于他的不负责任,他就已经沾染上一些小流氓的味道了。但他仍然是可爱的。
《童工》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虽然是单线勾勒为主,但在处理衣纹时线条要而不繁,生动有力,不仅没有单调乏味之感,反而因为线条粗细对比强烈使画面产生了一种黑白关系,形成了悦目的节奏感。就整体风格而言,《童工》达到了简洁、统和创新的审美境界。
在创作《童工》时,画家们深入地去接触、熟悉和故事所描写的相近的人物和环境,深人到工厂里体验生活,听老工人讲述“伪满”时的生活和斗争故事。这种创作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当年的艺术家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创作模式,对作品的感人魅力的形成,当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真正的原因,应当还是当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对新时代的热切期望和对旧时代的痛恨两种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谈到创作体会时,画家们那一番真诚的道白,正是这一创作状态的恰当注脚:我们是一群青年,我们和故事中的童工们一样,在鬼子残暴统治下的“伪满”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年鬼子的凶恶,人民的苦难生活,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因此《童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常常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丰富我们创作的想象而进行创作的。
与《童工》堪称姊妹篇的连环画作品是《童工》的两个作者王绪阳和贲庆余两人合作的《我要读书》。作品完成于 1955 年,故事依然是来源于高玉宝的自传小说,但较之《半夜鸡叫》和《童工》,这个故事控诉的意味更加强烈。就历史的发展来看,对知识的控制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两位一体的事,它所反映出来的始终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潜在控制。高玉宝想要读书,实际上是想要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暗含着革命的要求在内。另外,追求读书的主题与当时国家提倡的扫育运动也相吻合,这也对《我要读书》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这套连环画问世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应,获得了比《童工》还要多的社会赞誉,并在 1963 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得绘画一等奖。
当然,单就作品的艺术性而言,《我要读书》也丝毫不逊色于《童工》。在人物性格塑造和表现人物情感活动方面,画家延续了《童工》中的创作经验,并有新的发扬。对此,时人评论说:作者不仅注意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而且对于次要人物的不同性格的描绘也使人感到真实亲切,甚至和高玉宝生活在一起的一只狗也不例外。看了整个图画能把我们带到旧时代的恶梦似的历史的现实中,他通过人物形象体现了原著所揭示的被剥削者的真实的穷困生活与阶级感情,使我们紧紧地跟着高玉宝的悲哀而悲哀,跟着高玉宝的憎恨而憎恨,跟着高玉宝的高兴而高兴。使我们不能不诅咒那个万恶的时代,而更热爱今天。
评论中所说的那只狗,是画家为了表现小高玉宝悲苦的童年生活特意加上去的,在图画中,小主人悲哀的时候有它,欢乐的时候也有它,它不仅是小主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也成为贯穿画面情感的一个重要线索。在那幅保长强逼玉宝爹答应送玉宝去放猪之后的图画中,一条被激怒的狗,映衬着母亲的绝望痛苦和父亲的病弱无力。在这一刻,只有狗可以向闯进家来的坏蛋狂吼儿声。这场景真切地传递出弱者的无奈和悲愤。至于随后玉宝回来知道自己不能继续读书的那一幅图,狗对小玉宝的摇尾企首和小玉宝的无助和绝望,更使读者难抑悲愤。虽然《童工》中的造型手法获得了人们的称赞,但在《我要读书》中画家们并没有延续那种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而是线面结合,以更加简洁的造型营造出一种真挚淳朴的生活图画。其表现笔法更像黑白木刻的刀法,使人物形象在凝重中传达出对旧社会控诉的意味。

对旧社会进行控诉和批判是建国之初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我要读书》的版本也绝不止一个,其他如王克明、任伯宏、任伯言等也据此创作过同名的连环画,但在影响上则要比贲庆余和王绪阳的作品小得多了。同时期同类主题的连环画还有曹振峰绘制的《卢连玉诉苦》、王流秋的《白母鸡的故事》、申申和景启民的《浑河水》、夏书玉的《清明时节》、吴静波的《漳河水》等,都展示了控诉和批判的主题,这些作品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大多都有画家自己的鲜明风格和艺术特点,如《卢连玉诉苦》的简洁、《白母鸡的故事》的朴实、《浑河水》的沉重、《清明时节》散发出的陈旧气息等,都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叙事也通常采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式,以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来衬托旧社会的黑暗。如 1957 年出版的吴静波的《漳河水》,以阮章竞的同名长诗为脚本,叙述了荷荷、苓苓和紫金英三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解放前的悲苦遭遇和斗争经历,以及解放后的新生活。其颇为写实的水墨表现手法,明显有别于传统水墨写意的审美属性,呈现出写实绘画的再现性特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whitaker 2018-1-4 11:07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4-19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