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古代人物传记A]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复制链接]
angel 发表于 2016-4-3 14: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公元 181-34 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向刘备提出了一个统一全国的“隆中对策作为蜀汉政权立国的依据,并积极帮助刘备实现这个计划,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诸葛亮即任丞相。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继续贯彻既定的国策。他在蜀汉统治的我国西南地区,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文化。他赏罚严明,任人唯贤,以法治军,重视耕战,联吴抗魏,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大作用。后来诸葛亮亲自率军进行北伐,由于蜀国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各方面的力量也不如魏国,终于没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最终目标。“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自己也在军中病逝。可是他为统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给了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受到后人的长期追念。这本连环画,是根据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编绘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农民大起义的革命风暴正在兴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于公元一八一年在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诞生了。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父亲当过东汉泰山郡的地方官。诸葛亮因为父母早死,从小过着不太富裕的生活。到了十四岁,他叔父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他就和弟弟一起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去了。
那时候,地主阶级各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着激烈的混战,形势十分动荡。诸葛玄还没有到达豫章,他的位置就已给别人占去了,他只得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去投靠刘表。
公元一九七年,叔父诸葛玄死去后,诸葛亮就在荆州襄阳(今属湖北)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隆中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山村,汉水在那里缓缓流过。
诸葛亮在隆中有时也“躬耕陇亩”,参加一点生产劳动,在地主阶级中,经济地位仍然比较低下。
他虽然住在隆中,但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邀集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一起谈古说今,议论形势,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多少夜晚,诸葛亮的茅屋里火光不熄。他用心读了大量书籍,研究历史上各种学派的观点,特别喜爱《申子》、《韩非子》等先秦著作。
有一次,诸葛亮对徐庶等三个好朋友说:“如果你们三位去做官,凭你们的才干,是可以当上刺史和郡守的。”他们三人反问诸葛亮志向怎样,诸葛亮却笑而不答。
不过,他常常把自己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比,立志要象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和燕国的名将乐毅那样,为改变国家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恰好在公元二O一年,那时还没有固定地盘的刘备,在曹操追逼之下,在北方站不住脚,不得不来到荆州,暂时依附于刘表。
刘备出身低微,小时候曾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又曾求学于名儒卢植。他在起兵后的二十年中,一直东奔西跑,寄人篱下,手下除了关羽、张飞等几员武将之外,力量很弱。
刘备这次投靠刘表之后,也并没有受到重用,只能带着少数军队驻在新野(今属河南),给刘表看守门户,抵御曹军。
刘备迫切需要摆脱这种困境,扩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就趁机积极活动,以求得到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物色其中有能力的人。
一天,刘备去拜访当地名士司马徽,讨论天下大事。司马徽感叹地说:“真正能看清当今天下形势的英雄俊杰,只有我们这儿的“卧龙”和“凤雏”啊!”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连忙问司马徽:“你说的“卧龙”和“凤雏”是谁?”司马徽笑着回答:““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可是刘备对他们两人却并不了解。
这时,已经投奔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对刘备说:“诸葛亮此人,真不愧是“卧龙',将军愿意去向他求教吗?”
求贤心切的刘备,马上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不料徐庶却摇摇头说:“将军如果真心诚意要请他出来,就必须亲自登门拜访,万万不能召唤他到这里来。”
公元二O七年冬天,刘备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冽的北风,亲自来到隆中访问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去朋友家了,没有遇上。刘备就请诸葛亮的看家童子转告,说他改日再来求见。
第二天,刘备去时,还是不巧,诸葛亮因事外出,刘备又跑了个空。但他毫不灰心,准备再次拜访。
第三天晌午,刘备到了隆中诸葛亮的茅屋,诸葛亮兴冲冲地健步出来迎接刘备。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那时诸葛亮才二十七岁。
诸葛亮引刘备步入布置简朴的书房,相互寒暄以后,刘备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请教安定天下的大计。
刘备开诚布公地说:“当今朝廷日渐衰落,奸臣作乱,混战不休,我想复兴汉室,安定天下,但自己智力短浅,没能达到这个目的。今日特来求访,听取先生高见。”
诸葛亮见刘备胸怀大志,态度诚恳谦逊,于是就从书柜里取出一幅地图,在桌上铺了开来。他指着地图,把自己对局势的见解一一讲给刘备听。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把持朝政以来,豪杰并起,争霸天下。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而兵力少,可是他打败袁绍,转弱为强,不仅靠“天时',而且靠“人谋”。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我们确实不能同他争锋。”
诸葛亮站起身来继续说:“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那里地势险要,人心归附,有才能的人乐意为他效力。我们可以同他联合起来,互相声援,而不能企图吞并他
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指出荆州是英雄用武之地,益州是天府之国,刘备如能占有两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那末一旦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出兵,统一天下,一定可以成功。
诸葛亮的这番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频频点头,极为佩服。他邀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己实现重振汉业的愿望。
诸葛亮愉快地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了居住十多年的草庐。“隆中对”就成了刘备和诸葛亮今后行动的纲领。
诸葛亮一到刘备军中,立即帮他把军队由数千人扩大到数万人。刘备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大事,相处十分融洽。
不料与刘备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等人,对此很不满意。刘备感慨地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比鱼儿得到了水,你们应该同我一样高兴才是。”
公元二O八年秋天,已经平定了北方的曹操,怀着统一中国的雄心,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荆州,在长坂坡把刘备打得大败,并准备乘胜进攻东吴的孙权。
这时,刘备面临着被吞没的严重危险。他赶忙请诸葛亮来商量大计。
诸葛亮对刘备说:“抗击曹军已迫在眉睫,将军势单力薄,恐怕不能取胜。”刘备听了,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诸葛亮沉思了一下说:“我愿意前往东吴,向孙将军讨教联合抗曹的大计,请快下命令吧!”
第二天,诸葛亮就乘船渡江到东吴去。江水滔滔,大雁南飞,诸葛亮想到此行事关重大,心潮翻滚,不能平静。
诸葛亮在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了孙权,故意试探说:“曹军南下荆州,威震四海,将军也得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倘若能战,就该马上与曹操一刀两断,否则还不如趁早归附曹操。再犹豫不决,大祸就要临头了!”
孙权听出诸葛亮话中有音,马上反唇相讥:“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回答:“刘备是王室后代,英才盖世,宁可死也不会拜倒在别人的脚下。”
孙权激动地说: “我不能以全吴的土地和十万兵众,受制于人!”他表示决心与刘备共同抗曹。诸葛亮又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坚定了孙权的信心。这样,刘备与孙权的联盟便建立起来了。
孙刘联盟抗曹,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它保卫了孙权的东吴政权,也使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诸葛亮乘胜进占益州,消灭了那里的刘璋割据势力。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辅助自己,着手建立了蜀汉政权。
不久,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取得了汉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公元二二○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第二年,刘备在诸葛亮建议之下,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又称蜀汉),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协助刘备治理蜀国。他组织手下官员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律,名叫《蜀科》,作为蜀汉实行法治的依据。
诸葛亮批评了刘璋他们所搞的“仁政”,对违反法律的人,给予严厉的惩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大族的专权横行,限制了他们随意兼并土地,侵夺人民财产。
诸葛亮严于执法,引起了一些豪强的不满和反对,这种斗争也反映到蜀汉政权内部。蜀郡太守法正对诸葛亮说:“我们用武力占据了益州,还没有在地方上推行恩德,你应该把刑法放宽些才是。”
诸葛亮立即写信批评法正。他说:“用恩德去拉拢豪强,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横行不法,弊病很多。我们现在就是要加强法治,赏罚分明,才能有条有理,把国家治好。”
益州有个豪强大族名叫彭兼(yàng样),他当上了益州治中(主管文书的州官)更加专横跋扈。诸葛亮十分注意他,建议刘备降调了他的职务。彭兼不知改悔,反而去煽动平西将军马超,妄图发动武装叛乱。
诸葛亮立即下令逮捕彭兼,依法处死。
曾任长沙郡太守的廖立,原为刘备、诸葛亮所重用,但他在东吴攻打荆州三郡时,竟丢了长沙,只身逃命。后来做了长水校尉,更加狂妄,经常造谣诽谤,攻击朝廷,挑拨君臣关系。
诸葛亮根据大量的告发材料,公布了廖立的罪状,毫不留情地罢了他的官,将他流放到汶山郡从事农耕。诸葛亮这种信赏必罚的严肃态度,受到了部下的拥护。
同时,诸葛亮积极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做到足食足兵。他曾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并命令汉中太守兼任“督农”(屯田官)。后来还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组织军民一起屯田,供应军粮。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诸葛亮很重视兴修水利。他专门设置了“堰官”,还派了一千二百个壮士,去维护蜀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诸葛亮还重新恢复了被东汉政权废弃的盐铁官营政策,专门设置了“司盐校尉”等官职来管理盐铁生产,打击了豪强大族的经济势力,扩大了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这些,对于发展蜀国的经济有很大作用。
诸葛亮研究兵法,重视训练有纪律的军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些新的武器。如连弩箭,长八寸,一次能发出十支箭,威力很大。还有一种锋利的钢刀。
诸葛亮提倡节俭,并且以身作则。他主张丰年不要奢侈浪费,平时要注意储备,防备灾荒。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改变了过去刘璋割据时期的贫弱状况,社会经济有了发展,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国富兵强的繁荣景象。
可是刘备称帝后不久,就在吴蜀夷陵之战中被打得大败。这是一场违背诸葛亮联孙抗曹方针的错误战争。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刘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在临死前把诸葛亮召来,感慨地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然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业。”接着嘱咐诸葛亮:“我的儿子刘禅(即阿斗),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没有出息,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感动地说:“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幼主,必要时将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临终时,刘备遗诏给刘禅,一再叮嘱他对待诸葛亮要象对待父亲一样,经常向他讨教。
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除了教刘禅读书外,对蜀国里里外外的一切事情,不论大小,都亲自处理。而刘禅却表现得昏庸无能。
那时,在蜀汉政权统治较为薄弱的南中几个郡的分裂割据势力,乘机发动武装叛乱。其中为首的是益州郡的汉族大地主雍闿(kǎi 凯),他曾杀掉了太守正昂,又把继任太守张裔绑架起来,送到孙权那里请赏。
雍闿用卑劣的手段,挑拨民族关系。他指使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四处散布谣言:“汉官要征收胸前尽黑的乌狗三百头,玛瑙三斗,三丈长的木杆三千根,办不到就要杀头。”就这样煽动群众起来响应雍闿的叛乱。
“越巂(sui髓)郡叛乱”,“牂(zāng赃)柯郡谋反”,······南中告急的文书飞向成都。蜀国南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一时乱云滚滚,严重地威胁着蜀汉政权的统一和巩固。
诸葛亮考虑到当时刘备刚死,不便用兵,同时还得提防魏、吴的侵袭,因而对叛乱采取了“抚而不讨”的办法。他派人到南中去,耐心争取雍闿等人放弃分裂割据的企图。
使者接连给雍闿递交了六封信,反复说明利害,可是都遭到了雍闿的蛮横拒绝。牂柯郡的叛乱头目朱褒还把诸葛亮派去的使者杀了。
诸葛亮抓紧这段时间,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内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另一方面,着手重建在夷陵之战中破裂了的蜀吴联盟。
一天夜晚,繁星点点,诸葛亮在书房里踱步。他回想起柴桑说盟的情景,想到了孙权,想到了刘备,又想到了刘禅,想到了蜀国的多难之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会儿,传来了一阵清脆的敲门声。诸葛亮开门一看,正是尚书邓芝。邓芝是刘备生前所重用的一个大臣,此刻,他好象知道了诸葛亮的心事。
邓芝开门见山,和诸葛亮一起分析了蜀国动荡的形势,指出:“如今后主初即帝位,国事多变,正象丞相在隆中时所说,与孙权结成盟好关系,看来还是当务之急。”
诸葛亮一听,顿时兴奋起来,拍着邓芝的肩膀说:“我也是这么想啊!可是派谁到东吴去重新结好呢?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我终于找到这个人了。”
邓芝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笑笑说:“就是你呀!”话音刚落,邓芝也不禁笑起来了。第二天,诸葛亮就派邓芝带着名马、蜀锦等礼品,出使东吴,去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邓芝一到东吴,由于孙权和曹魏没有断绝关系,态度举棋不定,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看到孙权顾虑重重,也猜中了他的心思,就先给孙权写了封信,表明来意。
孙权接到来信,只见上面写着:“我这次来到吴国,并非单为蜀汉,也是为了吴国的大事啊!”孙权想看看他究竟怎样为吴国而来的,因此决定接见邓芝。
邓芝对孙权说:“吴蜀两国地处险要,大王和诸葛亮都是当世英雄,两国联合行动,好比唇齿相依,进能兼并天下,退能鼎足而立。反之,魏军南下,蜀国也乘势前进,恐怕江东将不再为大王所有了。”
孙权沉思了很久,说:“你说得好极了!”不久,孙权也派使者访问蜀国,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断加强。
蜀吴联盟恢复、国内经过整顿以后,蜀汉政权进一步巩固起来了。这时平定南中叛乱的条件已经成熟。公元二二五年春天,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深入“不毛之地”,讨伐叛乱。
诸葛亮在出师前认真听取了部下的意见。在离开成都时,参军马谡(sù速)恋恋不舍地相送了几十里路。
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的那些头目,凭着地势险要,今天降服,明天又反。因此用兵的道理应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能够征服他们的心,那就好了。”诸葛亮十分赞赏马谡的这个建议。
诸葛亮分遣三路大军,向南中进攻。不久就平定了越巂和牂柯两郡,然后集中力量向叛乱的中心地区益州郡进军。诸葛亮军纪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使叛乱势力更加孤立。
大军穿过人烟稀少的山岭,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金沙江),进入益州郡。这时,煽动叛乱的总头目雍闿,已经在叛乱势力内部的火并中,被部下杀掉了,孟获代替雍闿做了叛军的统帅,继续顽抗。
孟获在南中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已摆开阵势,准备与诸葛亮比一比高低。
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使南中地区为巩固蜀汉政权服务,他指示部下在同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能伤害。经过一场激战,孟获被俘了。
蜀军旌旗蔽空,金鼓喧天,气势雄壮。孟获被活捉后,诸葛亮特地带他去参观蜀军的营垒和军粮器械,还指挥军队列成威武的阵势,进行各种演习。
诸葛亮对孟获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倔强地说:“过去不知虚实,才打败了。今天看了你们的营阵,也不过如此。如果有机会再战,我一定能取得胜利。”
诸葛亮看到孟获不服,就笑着放他回去,让他重整旗鼓,集合军队,再来交锋。
孟获回去后,果真作了一番准备,与诸葛亮再次较量,结果还是兵败被俘。可是孟获依然不服气,诸葛亮又再次把他放回去。
就这样,一连打了七仗,对孟获“七纵七擒”。当第七次捉住孟获,诸葛亮又要放他回去重新再战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现在我算服了,今后我们南人决不再反叛了。”这时,三路大军会合于滇池,南中宣告平定。
南征胜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蜀汉政权。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争取他们的代表人物参加蜀汉政权的工作,有的还给当了大官,如孟获就做了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
同时,诸葛亮也重视发展南中地区的经济。如教当地少数民族从山林迁居平地,使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又派人修建了一些通往内地的交通道路。
诸葛亮还从那里的少数民族中,选拔了一支强悍善战的军队,号称“飞军”,连同他们的家属迁到蜀中。南中特产的金银、战马等,也都源源不断地运往蜀中。所有这些,都增强了蜀国的力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南中这个后方已比较稳定,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也比较巩固,诸葛亮就操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曹魏,向着“隆中对”中定下的奋斗目标——统一全国迈进。
公元二二六年,魏文帝曹丕死了,明帝曹睿(rui瑞)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就在第二年亲自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开往汉中一带,伺机进攻魏国。
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其中指出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希望刘禅奋发图强,任人唯贤,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同时,诸葛亮还表示了“北定中原”的决心。
公元二二八年春天,诸葛亮大军向祁山推进。他为了迷惑魏军,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由斜谷出兵夺取魏国的郿城。蜀军攻郿的情报迅速传到了魏都洛阳。
魏明帝原来没有估计到蜀国会来进攻。他匆忙派大将曹真赶到郿城。却不料诸葛亮的军队所向披靡。祁山以北曹魏所属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相继响应蜀军,关中形势顿时紧张起来。
魏明帝又一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他决定亲自到长安坐镇,以壮魏军的声势,并派大将张郃(hé合)领兵万人,迎击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魏国的部署后,深感这场战斗不同寻常,必须认真对待。他亲自选定马谡担任前锋,进驻军事要冲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务必守住街亭这个咽喉,切勿轻举妄动。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到街亭看了一下,就满不在乎地说:“此处峰峦重迭,真是天险!我看在山头安营扎寨,可以稳守街亭。”
马谡的副将王平,多次劝阻说:“如果我们舍水上山,那末魏军前来,占据通道,切断水源,我们不就被困死在山上了吗?我们要记住丞相的嘱咐,不能疏忽大意啊!”可是马谡仍然自以为是,命令部队上山扎寨。
正在这时,张郃指挥的魏军向街亭压来,把蜀军团团围困在山头上,又切断了汲水道路,使马谡的军队成了瓮中之鳖。蜀军饥渴难熬,心慌意乱,无力再战,结果被魏军打得大败,街亭失守。
这样,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北伐,就因街亭失守,丧失了前进的据点而失败了。诸葛亮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只得暂时退回汉中。
诸葛亮查明了街亭失守的原因,立即下令逮捕马谡问罪。他厉声对马谡说:“此次出兵,我一再叮嘱你要十分小心防守,而你却违背军令,又不听王平的劝告,独断专行,几乎全军覆没,理应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写信给诸葛亮,讲到了同他的关系好象父子一样,要求诸葛亮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后代。诸葛亮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但一想到国家统一的大业,立即按捺住悲痛的心情,毅然下令依法处斩马谡。
参军蒋琬从成都来到汉中,知道了这件事,对诸葛亮说:“现今天下未定,而杀了马谡这样的智士谋臣,岂不可惜啊!
诸葛亮果断地回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是因为他军法严明。现在天下尚未统一,我们北伐中原刚刚开始,就为了马谡而不顾军法,那以后怎么能指挥部下同敌人作战呢?”蒋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诸葛亮赏罚分明。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坚守岗位,多次向马谡提出正确意见,最后又积极掩护蜀军撤退。诸葛亮就提拔他当参军,统率五部兵马,还给了其他的封赏。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使诸葛亮思潮起伏,百感交集。刘备临死时的话音又在他耳边回响:“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悔恨没有听刘备的话,用错了人,心情十分沉重。他上书刘禅,请求依法降职三级,作为惩戒。
诸葛亮退兵以后,有人劝他调更多的兵力伐魏。诸葛亮说:“这次在祁山的军队比魏国多,可是打了败仗,可见原因不在于兵将多少,主要取决于指挥是否得当。希望大家多多指出我的缺点,帮助我完成统一的大业。”
诸葛亮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继续抓紧时间,整训军队,严申军纪,筹集粮草军械,准备再度北伐。蜀国的士气很快又旺盛起来。
这年冬天,诸葛亮趁魏军被东吴打败、关中空虚的机会,第二次兴师北上。这次他出兵散关,围攻魏国的战略要地陈仓。但遇到了陈仓守军的顽强抵抗,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没能打胜。
诸葛亮因为蜀军粮食快用完了,又听说魏将曹真的援军即将赶到,只得再一次领兵撤回汉中。在路上,蜀军杀死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下一年的春天,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次总算取得了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的微小胜利。由于力量不足,蜀军没有继续北进。
这时,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并派人告知蜀国。蜀国有一部分人认为孙权称帝不合“正统”,主张同东吴断绝关系。诸葛亮排除了种种干扰,决定遣使祝贺孙权称帝,进一步发展蜀吴联盟,以便集中力量攻打魏国。
在蜀军打下武都、阴平的次年,魏国派曹真、司马懿、张郃等进攻汉中。诸葛亮严阵以待,积极防御。由于连续一个多月的大雨,道路不通,军粮转运困难,魏军不得不退走。诸葛亮也没有向北追击。
诸葛亮分析几次交锋的情况,深深感到除兵力和指挥方面的因素外,在艰险的蜀道中,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是同魏军长期较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他总结了许多人的实践经验,制造了一种新型的运粮工具—“木牛”。这是一种人力独轮车,便于在山间小道上行驶。每一“木牛”可以装运一个人一年用的粮食,每天能走几十里路,而运粮的人又不太疲劳。
公元二三一年,诸葛亮第四次整军北伐,再出祁山。由于发挥了“木牛”的作用,粮食供应显著改善。那时,魏将曹真病重,魏明帝就急召司马懿率领张郃大军赶往祁山,抗击蜀军。
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带领蜀军主力北上迎战司马懿。那时正是初夏季节,诸葛亮打败了驻守在上邽(gui归)的魏军,并且趁势在那里收割了黄熟的麦子,补充自己的军粮。
诸葛亮接着准备同魏军主力决战。可是司马懿针对蜀军远征,粮食接济不便,因而急于求胜的情况,主动避开蜀军锋芒,凭险坚守,拒不出战。但同时却紧紧盯住蜀军,不让诸葛亮有可乘之机。
张郃等魏军将领,对司马懿按兵不动,很不理解。他们纷纷请战,有的甚至激动地对司马懿说:“司马公害怕蜀军象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笑话吗!”
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不得不派张郃去解祁山之围,自己领兵进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大破魏军,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司马懿打了败仗,决计退兵保营,不再出战。
正在两军相持的时候,诸葛亮忽然接到都护李严(当时主管运粮)派人送来的急信,说是后主命令诸葛亮马上还军。诸葛亮十分惊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正好军粮也快用完,就急忙收兵,撤回汉中。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大军撤走,就派张郃紧紧追击。蜀军退到木门谷一带,眼看张郃追兵将到,而这里地形险要,正好埋伏。于是就在必经的路上,削去大树上的皮,写了“张郃死此树下”几个大字。
果然,张郃带兵赶来,看到这几个大字,怒火中烧,喝令劈树。埋伏在两旁高山上的蜀军,突然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张郃也被飞箭射死。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立即找李严查问。原来李严因为运粮遇雨,完不成任务,就假传皇帝命令,要诸葛亮回来,以后又对刘禅说诸葛亮是伪装退军,以诱敌出战的,企图推卸罪责。李严被诸葛亮问得矛盾百出,十分狼狈。
诸葛亮对李严这种欺上瞒下、两面三刀的卑劣行径,大为恼火。虽然李严是刘备的老臣,并和诸葛亮一起受诏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对他的严重错误,绝不宽恕。诸葛亮上书刘禅,坚决罢了他的官,将他徙居外地。
经过几年的征战,蜀国消耗很大。诸葛亮就督促军民种田练武,积蓄力量。此外又在“木牛”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效率更高的运粮工具—“流马”。“木牛”“流马”川流不息地将大批军粮运到北伐前方,准备再战。
三年以后,即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出斜谷口,第五次北伐曹魏的序幕揭开了。同时,他还派使者到东吴,约请孙权从东面出兵配合,夹击魏军。
魏军渡过渭水,背河筑垒,抗拒蜀军。蜀魏两军在渭南遥相对持。
诸葛亮看到魏军粮足势盛,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决定“分兵屯田”:派士兵杂居在当地居民中间,一起从事耕种,一面打仗,一面生产。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同魏军长期作战。
魏明帝知道诸葛亮这次部署不同往年,除派兵增援司马懿外,特地指示司马懿:必须“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等诸葛亮没仗可打,粮食发生困难而不能不撤退时,出兵追击,就可以获得全胜。
在东边,孙权应诸葛亮之约,派大军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坐着龙船东征。孙权见势不妙,认为没有取胜的把握,不久就退兵了事。
诸葛亮眼看联吴攻魏的计划落空,自己也已同司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他屡次派人向魏军挑战,可是司马懿严令部下坚守不出,使蜀军无隙可乘。
有一次,诸葛亮特地让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和装饰,还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懿说:“你如果甘愿象妇女那样胆小怕事,就收下这套衣服,不然就决一死战。”诸葛亮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引诱魏军出击。
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侮辱他们,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惩罚蜀军。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情绪,他故意给魏明帝上书“请战”。
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心,他叹道:“兵法上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要开战,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战呢?这只是做给他部下看的,他本来是打定主意不想出兵的啊!”
果然,魏明帝很快派人到军中重申了不准出战的命令。魏军的情绪逐渐平息。可是诸葛亮却愈来愈感到不安。他日以继夜地为克服实现统一事业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耗尽心血。
诸葛亮决定再派使者到魏营,名为下战书,实则观察司马懿的动静。司马懿心中有数,照例收下战书,却故意不谈战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
使者告诉司马懿说:“诸葛公起早睡晚,军务繁忙。士卒犯法,处罚二十板以上的,都要亲自审批,可是吃的东西却很少。”后来,司马懿对一些部将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看来他活不了多久了。”
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与魏军作战的机会,使诸葛亮寝食难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终于卧病不起。
消息传到成都,蜀主刘禅派专人到军中探望诸葛亮,并询问国家大计。过了几天,那人又来探问。这时诸葛亮病更重了,他说:“我死之后,蒋琬可以接替我的工作。”又问蒋琬以后是谁,诸葛亮说:“费祎(yi衣)可以。”
诸葛亮自知病危,在临终前,面授机宜,向杨仪、费祎、姜维等布置了军中后事,拟订了对付魏军的计划。
这年八月,诸葛亮怀着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事业的无限惋惜心情,在满天星斗的一个夜晚,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杨仪等按照原定计划,整顿军马,从容不迫地撤回汉中。司马懿听说蜀军后撤,急忙带着军队追赶上去。
蜀军见魏兵逼近,就掉转军旗,擂着军鼓,摆出向魏军冲杀的架势。司马懿怀疑蜀军故意引诱魏军深入,立即退兵,不敢再追。于是蜀军安然撤走。当地老百姓流传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等蜀军退尽后,司马懿到诸葛亮生前驻兵的地方去察看,只见营垒设置,有条不紊,不禁啧啧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虽然高官显位,但生活比较俭朴。他在世时就向刘禅上表,提出死后不要有什么多余的财产。在遗嘱里还要求穿着普通的衣服,埋葬在汉中定军山下(今陕西勉县),不用金银珍宝。他的坟墓至今仍保存着。
诸葛亮为全国的重新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当时蜀国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魏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但他为统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始终为后人所追念。
今天,在四川成都还保存着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他的著作和事迹,集中编订在《诸葛亮集》中。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需要 开通权限 查看全部连环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相关帖子

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4-27 0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