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在线看

 找回密码
 注册

[资源分享] 对于《地球的红飘带》的赞誉,大家怎么看?

[复制链接]
whitaker 发表于 2018-9-17 23: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多数连环画家与连环画渐行渐远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可以永留连环画史册的巨作----《地球的红飘带》,为日益落寞的连环画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地球的红飘带》这部长篇连环画,历经6年完成,共5集,926幅。前163幅为58cmx60cm, 164~926 幅为39cmx60em,其中近一半为双联画,即39cmx120cm。它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连环画创作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最成功的-部作品。画家沈尧伊以饱满的创作热情,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全身心地投人到这部划时代的创作当中,他曾两次到长征路上体验生活,与编辑、脚本作者一起多次访问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从而能深刻领会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地球的红飘带》中共有真实人物77人,虚构人物23人。特别是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塑造,不仅造型惟妙惟肖,而且神态逼真,通过生动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革命领袖的伟大气概,令人感到可亲可敬。沈尧伊还善于把典型人物与特定历史下的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如硝烟弥漫的战地拼杀,波涛汹涌的江河飞渡,崇山峻岭的天险奇袭,雪山草地的风云变幻。烘染了长征这一历史的奇迹。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构思立意,以精心的人物塑造,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当代视觉的长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之作。

《地球的红飘带》于1989年出版第一册,迄今共有16个版本。它自问世以来,屡屡夺魁折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等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金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各种报刊先后50余次对其中的作品予以介绍,特别是美术界的许多著名画家和评论家都给予这件作品以高度的评价。

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


欣赏地址:https://www.a8z8.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filter=typeid&typeid=235

华君武(原中国美协主席):这五册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应该说是有中国连环画以来的巨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一流水平。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重新认识和研究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特别是探讨它与当代美术创作的关系及实际影响,在今天已经表现出学术上的意义一-不仅是对连环画创作及社会价值的认识,也是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史的梳理。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带插图的圣经在法国卖了100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像《怪经》插图画一样会得到中国读者的长久喜爱。

戴敦邦(著名画家):用任何褒奖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您给我们乃至文艺创作树立了一根红色的飘带一榜样。是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今后恐难有谁再能胜此重任了。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美术评论家):《地球的红飘带》是史诗的史诗。

刘春华(北京画院原院长):作品可称伟大,作者有功夫、肯下功夫。

陈履生(美术评论家):《地球的红飘带》作为时代产物,无疑享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研究 20 世纪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地球的红飘带》;研究 20 世纪中国美术的主题性创作,也不能不研究《地球的红飘带》;研究 20 世纪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长征题材,更不能不研究《地球的红飘带》。

从学术层面上来看,《地球的红飘带》不仅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树立了一面时代的旗帜,而且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表现空间和强度。它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了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高峰和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谢幕礼。

1989-1993年,是沈尧伊潜心创作《地球的红飘带》的六年,他用艰辛和毅力完成了自己人生历程中一次堪比长征的“艺术长征”。

今年68岁的沈尧伊回忆起当初创作《地球的红飘带》的情形,往事历历在目:

大家都知道我的代表作《地球的红飘带》是反映长征题材的。好多人认为是画了这部作品才开始接触长征题材的,其实我自己早在1975年就开始做长征题材的创作了。1975年,我曾经自己一个人背着包,从北京到江西,再从江西出发重走长征路,走了三个月,到实地去写生,做了一些采访,有了这个过程和这些素材,我就创作了两张油画,一张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油画,是毛主席诗词里头的一句话,另外一张是选自萧华写的《长征组歌》歌词里的一句话。这两张画在当时都不让展出。第一次展出的情况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群众自发举行游行,我就把挂在办公室的《而今迈步从头越》钉在一个架子上,抬出去游行去了。

对于长征,我心里有一种敬仰,但我自己也没有经历过那个革命时代,对于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从开始创作以后,我对长征有了更多的认知,感觉很喜欢这个题材,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崇高的东西、朴素的东西,比较符合我自己的意愿。

1988 年连环画出版社找到了我,这可能是一种巧合吧,当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的意愿刚好碰撞到了一起。我当时也正在考虑好好表现这个题材,创作一套像样的东西,当时就有这么个想法。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我想如果用九百多个画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详细地表现长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所以当时这件事情虽然做起来很难,但是我马上就答应了。我想用十年时间完成,但是出版社不同意,他们希望在三年内完成,反复商量决定五年,最后延了一年,总共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
1310102314e7230ca1332c54bb.webp


我根据书里面提到的地点列了一个提纲,按先后次序分两次走了长征路,做了具体的资料收集。一共画了5年的时间,最后一年进行了整体修改。作品完成之后,先后一共出版了 16 个版本,其中有一个是对外发行的韩文版。原作展也有过五六次。对于长征的题材,我现在还在画,因为我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完成,连环画创作是对长征的一个整体状态表现,细节和情节更多一些,而单幅画就不太一样,对瞬间性场景的捕捉更为敏感,表现的是典型性。我目前正在创作一批长征题材的油画,画幅都比较大,有6~8 米,都是我想画的。

对于《地球的红飘带》在艺术性方面能达到什么高度,沈尧伊最初创作时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回忆说:“反正自己的水平有限,就这样吧。”但是,沈先生在创作中又是非常较真的,他要求真实。

‘真实是我在创作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追求。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却没有留下充分的视觉图像资料。除了留下一些文物以外,只有保存了十张照片,没有其他的图像资料。这十张照片其中六张是二方面军的,四张是二十五军的。现代史学研究关于长征,前后都有介绍,就是长征那一段没有,关于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照片也都没有。如果说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只能够从文字去看,从一些留存的文物去看,对于我们画画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一种失职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补充这个空白。我终生的努力,就是能让人在视觉上看到真实的长征。”

要把《地球的红飘带》中每个人物塑造得都有鲜明的个性,是要很花费一些脑筋的。比如毛主席是比较自我的,随和的,他穿衣服也是比较随意,外衣敞开着,里面一层一层,看上去参差不齐。而周恩来就不一样,虽然服装是旧的,也不是很好的质地,但他总是整整齐齐,很像一个军人的样子,显示出他品质上的一种刚毅,严谨。朱德总司令就更像一个憨厚朴素的农民,他的伟大体现在这种朴实无华之中。所以每个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形象气质都会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包括每一位普通战士。我们了解了很多个案,当时的很多战士其实都是相当个性化的。

《地球的红飘带》的绘画语言也是极具特色的。沈尧伊结合自己的版画创作经验,将木刻、石版、铜版以及装饰画等语言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的形式感,虚实、大小、繁简的对比手法,将每一幅连环画都精雕细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成了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他说:“我原先是学版画的,《地球的红飘带》的创作运用了类似于版画的黑白效果,同时又有更丰富的层次,融合在黑白的感觉里。我从1981年就开始摸索使用这套方法,开始也不能得心应手,在 1986-1987 年我为连环画出版社画了两套连环画之后,就把这个技术做熟练了,成为我自己的东西。技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找到一种语言并不是从理智上说我要搞成一种什么方式,而是有一个你自己的习惯和方法能不能适应的过程。

沈尧伊在创作《地球的红飘带》的过程中,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气势宏大、震撼心灵的长征全景图,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触目惊心的战斗细节,刻画了一批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革命者形象,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把红军在长征中的伟大精神和朴实情操完美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和观众,为中国美术史创造了一部长征史诗巨作。

让人欣慰的是,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第七届全国美展,《地球的红飘带》获得金奖。

相关帖子

A8Z8连环画 ( 京ICP备11047313号-1 )

GMT+8, 2024-4-27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